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校友工作

党群工作

校友工作

王洪:一名工程师的坚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0日

供稿:自动化新闻中心 摄影:自动化新闻中心 编辑:贺小琴

       【编者按】王洪,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02届校友。现任北京迪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迪文奖学金奖教金捐助者。

      《中庸》有这么一段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发挥万物的本性,与天地并列。 换句话说,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梦想,才能迸发出自身全部的潜能;人只有不忘初心,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光辉梦想。
走进迪文公司,我们同样能在公司的文化墙上找到这句话。在这里,我们聆听着“工程师”传奇,寻觅着“追梦”之道……

20年的艰苦生活绝不满足于衣食无忧

      “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我当时是想法就是我吃了那么多的苦,读了近20年书,不是为了最后做一份平庸的工作,而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讲到那段读书时光,王洪师兄不由的露出一丝激动,似乎在回味着那段青葱的岁月,又或许在品读那段不容易的时光。王洪师兄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架桥镇祠堂村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因为离公立的学校较远,他在村里的私塾完成了小学的学习。
       就像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要当科学家的梦想,王洪师兄也不例外。“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工程师,高考报名时,听家人说北京工业学院非常好,我就找了找,发现已经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了,后来就过来了。”他始终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条,也始终坚持着长大后成为工程师的梦想。他喜欢动手,喜欢研究,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描绘属于他的工程师蓝图。
       在七年的大学生活期间,他每天都穿梭在校园之间,白天忙着数不清的实习,晚上在实验室研究到天亮。“本科时,我就不停的做兼职打零工,那个时候就对电子产品特别感兴趣。当时经常骑自行车去西单的音像店听音响,开始自己动手刻录碟片,后来托人从英国买喇叭回来自己烧录,还尝试过把妈妈的银簪子熔掉自己焊接,以为银线会比铜线效果好,结果根本不是那回事。”大学送给他一份接触科研爱好的大礼物,而他却让自己的兴趣更加熠熠生辉。王洪师兄的大学生活很累,但尤其充实。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坚持每天跑上10圈的习惯。从研究生一年级起,就着自己的实习积淀,在兼任五个公司的研发经理的同时,王洪师兄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当时的中关村机会多、项目多,我大学毕业时存了200多万,没想过怎么花,就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说到这儿,王洪师兄特别提到他的研究生导师彭熙伟教授,“我是彭老师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他30多岁,我20多岁,年龄上讲我们相差不大。我们在实验室一起奋斗过,熬夜过,他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兄长。”王洪师兄说“彭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对师德的坚守、对科研的投入、对学生的关爱……,都深深的感染到我,是彭老师让我更加坚定了初心,也激励我坚守着梦想。”

让知识得到尊重,让思想更有价值

       谈到创业的初衷,王洪校友淡然地说到,“我本来并没有想过创业,我只是想让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认可,想让自己的思想可以发挥得更有价值”。王洪师兄讲到了自己做CPU的经历,在那个互联网刚开始萌芽的年代,在那个没有谁重视研发的年代,所有人都觉得做CPU是一件特别没有前途的工作,而他却坚持说:“能给客户带来价值,能给社会带来进步,这就够了。”他们完全可以在其他公司买一个更加便宜的CPU,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更加便捷,但是他说:“有些想法在别人的CPU上实现不了,所以我就自己做了。”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做CPU,始终坚持着不卖自己的CPU。
       他说自己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只要有想法,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它。“我2002年的时候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就是想踏实地做点事,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作品。但进入公司后,发现公司的第一追求是利润,而不是产品。研发并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追求。”王洪师兄说:“那段时间我很痛苦。恰逢2003年闹非典,我就在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后来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人生的定位也就是在一次次的机遇和一次次选择思考中不断清晰起来,就像他,似乎本来没有选择,但往往就在一次次尝试中选择坚持了自己的梦想。王洪师兄有着知识分子的执着倔强,也带着工程师的纯粹简单。他说“选择创业,只是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搞自己想搞的研究而已。”

把目的想清楚了,事情就好做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庸》里的千古金言,也是王洪师兄管理公司的警句铭言。“我创办这所公司,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王洪师兄创办的迪文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完成2000多个项目,联系5万多个客户,人机交互方面占全球份额近20%,迪文的产品覆盖到电梯、充电桩、闸机、汽车等多个领域。现今市值约200亿,但他却坚持不上市。他说:“我创办公司并不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做自己的产品,我把公司的利润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研发。”“在那个时候我也犹豫徘徊过,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值不值,但是当我把目的想清楚了,事情就好做了。”王洪师兄这样说道。目的是行为的导向,他的目的,就是能够踏实的干好自己想干的事。“谈完事所有人都支持,那这个事我就肯定不做了。”就像那个所有人都支持卖芯片的年代,他就坚决不卖芯片。
       他至始至终都坚守着自己的那片知识海洋,至始至终都坚持着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即使不被时代的同龄人认可,即使这一过程接宕起伏。2003年的时候,他在想如何开拓电子产品市场,如何做出自己的CPU;2008年的时候,他在思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活下来,如何坚持让自己梦想的翅膀不被现实折断。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每个月只有三、四千的工资,直到2009年公司发展步入快速成长期,业绩翻倍增长。“我一直觉得09年之前,我们是在不断地摸索,是技术的积累,最后量变达到质变,幸好那个时候坚持下来了,才有今天的成绩。”正是这样一种不放弃,才换来了公司雨后的晴天;正是这样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服输,才能完成一名工程师的使命。

一直以来,我只是一名工程师

       中庸里有句话这样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不违天命顺着本性来做事,就是生活之道。王洪师兄的生活之道正是顺着自己的本性在做事。
       当你走进王洪师兄的办公室,你会为这间办公室的干净敞亮而“诧异”:一间偌大的办公室里,整齐的放置着会客的皮沙发,还有一张没放任何物件的办公桌,“干净”的让人怀疑这名董事长是如何在经营着上百亿的公司。但当被引进这件办公室侧门的小房间时,我们更是“瞠目结舌”,原来这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才是这位董事长“与众不同”的办公室。密密麻麻,紧紧凑凑,桌上堆满了各种零部件和研发设备,示波器、link、交流毫伏表,正在测试的CPU……不由感叹,原来这才是他的办公室,原来,他只是一名工程师!他说:“习惯了每天搞搞研究,这样的生活很充实。”除了自己亲自动手搞研发,王洪师兄也会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他的书柜里,我们找到了他珍藏多年的宝贝——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他说:“这本书我全是自学的,当时觉得有用就留了下来,这么多年还是舍不得扔。”王洪师兄告诉我们,偶尔他还会翻开看看,好多知识真的受益终身。

要创业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王洪师兄说,“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分享、责任心。”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学会分享,让所有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心,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退缩,放弃。
      “大学生创业就要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王洪师兄说道。在选择创业这条道路时,必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学会承担,更要懂得坚守。创业需要恒心,创业没有一帆风顺。要创业,就要首先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个人认为大学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当时很多科目,像高数等等,要求都特别高,然后考试的挂科率也很高,我们一定把一些基础课学得很扎实,为后来创业打下了过硬的技术知识底子。”创业需要理论基础功,扎实的个人实力是创业的基石和保障,自身没有硬功底,那么一切梦想都是昙花一现;创业需要有兴趣,只有兴趣才能驱动梦想前行,才能坚持信念不放松;创业是一件耗时耗钱的事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多积累社会经验,在反复的尝试和不断的思考中去清晰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梦想。

       苏轼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儿时的梦想,学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在王洪师兄“工程师”的人生道路上,是如此的统一。《中庸》教导他要“尽其性”,而北理工的“延安精神”沃土,彭熙伟等老师的言传身教,更教会了他“尽其性”的“能”。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不管何时,坚守永远是我们成才成功的羽翼。
      离开时,我们再次驻足在这面《中庸》墙下,脑海中似乎又勾勒起王洪师兄在私塾摇头诵读时的模样。这面《中庸》,见证着他儿时学习的刻苦认真,也见证着他如今坚守梦想的矢志不渝!

 

(审核:张宏亮)